李自成第十五代孙 李志强
我是在建设《李自成文化网》时,从互联网上发现了《李自成殉难通城网》。本想注册域名www.lizicheng.com,因有《李自成殉难通城网》已注,只好注册www.lizicheng.net为《李自成文化网》的国际域名。这是目前为止,有关李自成学术研究方面仅有的两个专业文化网站。也是通过这次,使我进一步了解到通城及李自成殉难通城说的一些详细情况,由此产生要到通城考察的想法。
在《李自成家谱》问世以来,我以李自成后裔的身份,曾两次到过通山。那时对通城一说,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十分明白。我与《李自成殉难通城网》站长张毅强先生通过网上取得联系,准备8月末,来通城考察,同时采风,从而丰富我的网站内容。
原计划,到北京请教拜访中国社科院、中国明史研究会及有关学术专家以后,再到沈阳考察看望那里一支亲族人,然后从沈阳直抵湖北通城。
8月25日,我接到了通城县《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发来的电子《邀请函》。函中写到:“不论在这三百多年哪个历史时期,也不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何‘轻率地改变’通城说,通城将一如既往铭记这位农民英雄,一如既往维护李自成墓这一历史遗迹”。这一真诚朴实的语言,真正地感动了,使我为先祖李自成在天之灵而感到欣慰。于是,我取消了沈阳之行和与纪连海老师的会面,购买了30日的车票,乘上了南下的火车。
一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武汉市正南,三面与湖南省、江西省接壤,属湘、鄂、赣三省交界处,隶属咸宁市管辖。县城南靠幕阜山,面临隽水河流及一望无际的平坦开阔地。东、南、西三面环山,有多条通往湘、赣的古驿道,交通四通八达。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一定的战略要地。从明末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苏维埃政权到抗日战争,在通城的土地上,都留下了许多革命的遗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据《明史.李自成传》、《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始终录》、《西南记事》等史料中记载,都有李自成殉难在湖北通城九宫山一说。1926年,郭沫若先生在随北伐军进军武汉途中,经过通城时,特意到九宫山下凭吊了李自成墓。民国十七年(1928),国民党十三军五十师师长岳森先生(米脂人),来到通城九宫山下李自成墓前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的石碑更换了原碑,并亲笔题写揩书“李自成之墓”。1944年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在他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李自成的遇难地是湖北的通城九宫山。
1955年6月,通城县人民委员会重修李自成墓,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自为李自成墓题写了碑文。并于1955年11月25日,为墓碑书写了“李自成之墓”五个大字。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也为李自成墓题词。通城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李仲秋先生为李自成墓撰写了“李自成墓记”。在通城政府和通城人民的努力下,以及上级政府的关怀下,一座雄伟高大的李自成陵墓,在九宫山下拔地而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民前来凭吊,热情纪念这位伟大的农民战争缔造者、大顺帝李自成将军。
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至此,200多年来,认为李自成遇难通城九宫山之说,一直占有主导统治地位。不料,一些专家学者和通山的同志,认为李自成遇难地应在通山九宫山。于是,1956年5月18日,郭沫若老先生便公开发表声明;“我为通城县李自成墓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传说,应予注销,予以更正。”由此,明正史记载的李自成遇难通城一说,就被暂搁一边,通城的李自成之墓也慢慢不被人们所关注,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值得称赞的是,尽管李自成遇难地如何“变迁”和评说,通城县政府和人民都一如既往地、始终如一地呵护着这位伟人、英雄、将军、帝王之墓。50年来,虽因墓地的地理条件和工业发展所致,曾两次移迁,均未减当年雄伟壮观之气势。不为学者,仅为李自成后裔,为此,我深表感激之情。
二
完成北京的工作计划后,我匆匆忙忙地赶乘北京至湛江的k157次火车,经过一夜的行程,于次日中午12时到达武昌。
通城县派专车,已提前一日到武昌,由方志局廖四方局长和李自成归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毅强带队,一行四人前来接应。为赶时间,我们在武昌没有久留,直接前往这次考察采风的目的地——通城县。武昌到通城180公里,大约需要行驶三个小时。
在车上,张毅强先生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李自成殉难通城考》网站和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的一些情况。从他那里,我才知道,张毅强先生不仅是一个研究多年李自成归宿的资深业余专家,而且是一位文物收藏家。《李自成殉难通城考》网站是他和他的儿子,于今年2月才创办的,一切都是自费。为寻求实物史料,他多次上北京,下村寨,找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证据。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由县委副书记李甫平任名誉会长,本县一些企业家任名誉副会长,原政协主席黎时忠任会长。还有县政府方志局、文化局领导及多年研究李自成的业余专家参加,并分别担任副会长、理事。研究会成员三十余人,于8月初正式挂牌成立。
张毅强先生是河南渑池县人,父亲是南下干部,他出生在通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通城人,我们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他非常健谈,心直口快。尤其说到李自成归宿通城一事,他更是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找到一些有力的史料和证据,能够证明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这一历史正史说法,我们不是要和谁争什么利益,我们是要还历史真实面貌,还通城人一个正理”。
车子驶出武昌40分钟后,我们在路边一个酒店用午餐。就餐中,廖四方局长向我详细地介绍了通城的历史发展由来和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张毅强先生还向我说:“县领导开会说了,李自成是我们通城人害死的,李自成的后裔首次来通城,我们一定要招待好他”。我会意地笑了,点头以示谢意。
用完午餐,我们继续赶路。车子从武昌出发,途经咸宁、崇阳到达通城。这一路上我没有一点困意,完全忘记了昨晚硬座一夜及15个小时的旅途疲劳。我很兴奋,很激动。三百六十年前的大顺军的大队人马经过的地方,如今我却乘坐汽车重复而来。从前要用三天多的行程,今天仅用不到三个小时的行程。岁月流失,山河依旧。山还是以前的山,河还是以前的河。历史是一座山,威严挺立,历史是一条河,虽然河水远去,但河道依旧……。
“李先生,现在要进入通城境内了”。坐在前座的廖四方局长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深思。只见“欢迎您到通城来”的门楼出现在面前。一眼望去,宽阔平坦的地平线,好似八百里平川。遥望远方,隐约可见一座山脉。张毅强先生向我介绍,前方就是幕阜山脉,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处的大山叫锡山,桃源洞之北西南与锡山一脉相连的就是九宫山,也叫罗公山。
一进县城,新城开发区的建设吸引了我,那宽阔的水泥马路和建筑,那一排排路灯、一座座工业厂房,真让我感觉到这是在珠江三角洲。尤其是高耸如云,好似深圳国贸大厦的五星级大酒店,更让人赞不绝口。一个县城能有如此高档的酒店,全国也是少有。这是全国优秀乡镇企业、湖北省明星企业——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筑和企业。
一个拥有4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能有如此之大的建设规模,可见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务实作风和实干精神。据说,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仅劳务人员每年就有12万多人,几乎相当我们富县全县人口。
下午四点半,到了通城县宾馆。县里的领导和李自成归宿研究会的同志们早已在院子里等候,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场。县委副书记李甫平、副县长罗冬甫、研究会会长黎时忠同志,陪我一直到了我下榻的房间。他们分别代表县委、县政府、研究会欢迎我的到来,并向我介绍了在场的政府部门领导和研究会的同志。研究会副会长李道生是半年前就认识,但从未见面,经常通电话。2005年7月,李道生先生从《南鄂晚报》上,见到李自成家人来通山祭祖的报道后,就写信到太平村。因我经常在外,直至今年7月才复信,拖时长达一年之久,很不好意思。这次见面显的十分亲热,真是老熟人了。
晚上,以通城县委、县政府和研究会的名义,在宾馆餐厅,设宴为我洗尘。坐在餐桌前,我才感觉到,自己还没有洗脸刷牙。不是我不讲卫生,是火车超员、没水。一整天的紧张和繁忙,使我忘记了个人的一切。回忆在这两年来的执著追求中,这也不是第一次,也习以为常了。
晚饭后,又回到我的住房,继续我们的交谈。在交谈中,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通城的一些情况,也能够理解到这一些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图利益,只图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的同志们的心情和愿望。
告别后,我在笔记本电脑上继续完成了我的网站新闻稿子。这时已到午夜时分,冲完凉,我就睡了。
9月1日,早上7点,李道生就敲们进来,说县委陈树林书记和县长李逸章来看望,并陪同吃早餐。我匆忙洗漱完毕,赶到楼下。书记、县长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早已在大门前等候,我们互相介绍认识后,就一起合影留念。
上午,由县委副书记李甫平同志和原政协主席、研究会会长黎时忠同志,政府办主任陈风光,以及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毅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步贤、副会长吕杏庐、副会长李道生、文体局长宋旺龙、理事冯俊同志等十几位同志的陪同下,乘坐一辆面包车,前往红桥、元帝庙、李自成墓、姜家畈、九宫界碑、九宫庙等历史遗迹考察。
第一站,来到了红桥。这是县城南边,通往锡山、九宫山的必经之处。桥不大,是一条小溪,类似城市里的护城河,溪水也不多,文革时改名叫园艺桥。吕杏庐介绍说:这是史载 “李自成呵20骑止山下处”。1997年《李自成结局之谜》电视学术记录片导演谢政辉在通城拍摄(今续家畈)时,采访了时年79岁的王耀祖老人。据老人介绍,李自成拜元帝庙至此,呵止20骑于此,自己独自上山。20骑久不见自成下山,便上山接应,见自成已殉难,速返县城率部复仇,把九宫山下姜氏一畈人几乎杀光。血将溪水染红,后人便称此桥为红桥。
来到元帝庙旧址前,这里一切不复存在,只有一片菜地,位于工厂门前。吕杏庐介绍说:元帝庙是李自成殉难的地方。唐天宝二年(743年),开山洞置唐年县(通城属唐年县)。地方官吏为迎合李隆基在京城建玄元宫,州建紫极宫的旨意,遂在九宫山建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帝庙(老君庙)。宋及清避讳改为元帝庙。元帝庙距离县城不足1公里。清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率部进入通城。农历五月间,在上芋头堤的时候李自成率20骑入元帝庙朝庙,被明末地主残余势力的姜家畈姜氏兄弟用锸碎其首而殉难。
李自成墓曾移迁过两次。1971年湖北发电机厂在此建厂,逐将墓依原样向东迁300米。1991年又因大雨,山体滑坡,墓逐倒毁。1996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重修李自成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中共通城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9时正,我们来到了九宫园艺场内的李自成墓前。按照祭祀程序,由研究会会长黎时忠主持,进行了较为隆重的祭奠仪式。我用太平祭祀礼仪,向先祖李自成行搭弓礼和三拜九叩礼;朗读了祭文、敬献了供品和花圈。详细地观看了墓碑和碑文,一起在墓前及国民党十三军五十师师长岳森先生书写和建造的墓碑前合影留念。
从李自成墓而下,来到不远处的姜家畈。姜家畈现无姜氏人居住,已改名叫续家畈。在续家畈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了座谈。据说,李自成单骑上山朝拜元帝庙,被姜氏兄弟杀死后,李过带兵来此复仇。因姜家畈离元帝庙仅百米,所以首当其冲。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曾参加修姜氏谱的时年81岁的姜道应老人(已去世)说:“姜姓祖居九宫山下,李自成被害后,闯王部下来复仇,杀了姜姓一千多人,现在锡山上到处都埋有姓姜的坟。由于幸存姜氏人全部迁往本县高峰大山之中,姓续的逐渐聚居九宫山下,姜家畈就该名续家畈了。”
结束续家畈的座谈后,来到九宫山下,徒步爬上了九宫山和九宫庙。在九宫庙的左则和右则,分别竖着两块界碑。左边上凿刻着“九宫山田”,这块碑是2000年在九宫山寺下建城关液化气站时出土发现的。该碑因年代久远,立碑时间已难以确认。右边约十五米处的界碑上凿刻着“九宫界碑”四个字。该碑发现时间为1985年5月,竖碑时间为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1744),仅比明史刊行晚5年。从这两块界碑的外观来看,岁月的残痕已侵蚀了石面,比中英街的界碑要苍凉多了。
九宫庙,坐落在九宫山山腰处,坐南朝北,面积不大。几经兵毁,现存的九宫山寺,为原庙后殿。传说,由真人罗思远(通城县人)于唐开元元年(713),在北峰倡修庙宇祭祀紫薇大帝,并据紫薇星宿命名为九宫庙,北峰因庙而得名九宫山。又因罗思远真人修建九宫庙,故九宫山又名罗公山。
下午三时,在宾馆会议室召开了研讨会,会议室布置的庄重而典雅,一台大型长条椭圆形的会议桌摆放在会议室的中间,主席台中央树立者一面五星红旗,上面挂着一条横幅,写着“李自成第十五代孙李志强来通城考察研讨会”。会议室的右边,摆放着四张展览柜,整齐规范地陈列着有关李自成及大顺军的历史文物。
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县长李逸章、副书记李甫平、副县长罗冬甫、政府办主任陈风光、县办副主任李东红、宣传部长杨亚新、原政协主席、研究会会长黎时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步贤、副会长吕杏庐、副会长吴自强、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毅强、副会长李道生和理事冯俊同志,以及档案局长廖四方、广电局长杨伟民、文体局长宋旺龙和财政局长王燕水同志;还有玉立砂带集团公司懂事长、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副会长黎珊玉同志、网络公司总经理熊海等同志。县委陈树林书记因参加会议外出,未能到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咸宁电视台》、《通城电视台》和《湖北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
会议由会长黎时忠同志主持。会议首先由通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李逸章致欢迎词。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常委副会长曾步贤同志和副会长吕杏庐同志,分别介绍了通城闯王陵的变迁经过、大顺军的行军路线,以及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在会上介绍了富县太平李自成家族的家世和目前历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全国李自成研究动向和现状。同时,还坦诚地谈出了这次通城考察采风的感受和体会;研究会一些成员还畅谈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看法;李逸章县长代表通城县委、县政府和李自成归宿通城研究会,向我赠送了《通城县志》、字画、书籍和由吕杏庐主编的《李自成殉难通城资料选编》;我代表太平李自成家族会向通城县人民政府奉送了《李自成家谱》;会仪最后一项主题,参观历史文物。
与会同志在副会长兼理事长张毅强和理事冯俊同志的介绍下,仔细认真地观看每一件文物。这些文物好多同志都是第一次看到。主要介绍的是“米脂李延”佩剑、家谱、永昌通宝、铁马蹬、铜马铃等文物。
李延佩剑,是研究会理事、中国收藏协会会员冯俊同志,历经两年周折,于2000年8月,以安徽人的名义从通山县闯王镇高湖村一位姓朱的老人手里买来的。据说,姓朱的老人就是世代为通山“闯王墓”守陵的人家。我不是文物专家,但我从佩剑上的确可以隐约地看到“米脂李延”四个字。剑面上有清晰可见的7颗黄色金星,这可能就是古书里常讲的七星宝剑吧。从外观上看,精致典雅,做工精细,剑光闪闪,十分锋利,但它到不像是帝王之剑,起码没有帝王的象征和豪华程度。我也回想起去年清明我到通山“闯王陵”扫墓时,陵园管理所副所长曾告诉过我说:以前在高湖村发现有一把李自成的宝剑,“文革”时还有人见,现在找不到。我说只要是在文革时有人见到,就一定能找到。去年8月,我在网上见到这把剑的消息。
展示的家谱,主要有《金氏宗谱》、《段氏宗谱》、《李氏宗谱》等六家的宗谱,这些家谱中都有李自成及大顺军到过通城县的记载。尤其是《金氏宗谱》明确记载李延、李自成为两个人。还记载通城金氏和通山金氏为同宗同祖,也就是与程九伯一起“打死李自成”的那位姓金的小子(程九伯之外甥),还详细记载了追杀原由。
永昌通宝、铁马蹬、铜马铃这些文物,在别的地方特别珍贵,而在通城好像并不那样。展览数量较多,张毅强和冯俊向我介绍说,这些文物在通城很容易找到。说完,张毅强从展柜里拿出三个“铜马铃”送给我,一个是“西安王”,一个是“太平”,另一个是“成”。冯俊也拿了一枚“永昌通宝”送给我。李甫平是分管文化的副书记,他是一位作家、诗人,他送给我一本由他著作,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早晨》。文体局副局长何纯斌也送我一本《银山书画》。我十分高兴,连连向他们致谢。
研讨会开的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激烈,达到了预期效果。研讨会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在宾馆门前合影留念。
9月2日,主要是考察大顺军进入通城和撤出通城的军事路线和家谱来源地。还是由黎时忠会长带队。
黎时忠会长年已六旬有余,身板结实,精神饱满,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是通城县有名的才子之一。送给我的字幅,就是他的杰作,条幅上联为:“自由闯起,北伐南征,曾经骋驰闯天下”;下联为:“成以王终,风悲雨泣,休论短暂王帝君”,两句首字成“自成”。一套字幅首字合为“闯王自成”。常务副会长曾步贤送的中堂为:“闯破金鼎均天下,王移九宫壮银城”,两句首字成“闯王”。两幅联句主题明确,旗帜鲜明,对李自成的成功、失败、论说、归宿,表达的是淋漓尽致,恰如其分。这真是佳句、绝句。
上午九时许,行程近二十公里,来到了位于通城县西北,与临湘、蒲圻、崇阳县交界的药姑山下。黎会长介绍说,这座山有一条古驿道,下山有四条道分别向东西长达二十公里的开阔平地延伸,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就是从药姑山古驿道下山,沿四条路分别进入通城的。随行人还拿出县志、地图介绍。
随后,驱车前往通城县正西方向的湘鄂交界处0公里处。这是一条省三级公路,即301国道,古时是驿道。北伐时期,郭沫若先生就是从这里经过,到通城抵达武昌。我们还在0公里处拍照留念。
从301国道的北港处南行,到达上午的第三个考察目的地——桂家。桂家是副会长李道生族人祖居村,修《李氏宗谱》时,发现其家谱上有记载三世祖李杜被大顺军掠掳的经过。说李杜当时只有9岁,是大顺军在搜山时被掠掳去。家人四处寻找,杳无音信。无耐,只好乞求神灵保佑。三年后,有通城人从河南将其带回。家人将这一事情经过写在纸上,藏在神像身内。后来,人们在维修神像时,在其体内发现这一纸条,便将此事写在家谱上。这一点足以证明,大顺军的确到过通城地区。李道生拿出他那陈旧的家谱,向我一一细说,并指向一块坟地说:“那个大冢,就是我的先祖李杜的墓,我们每年都来上坟”。
下午考察路线是县城东南部的赣鄂边界。由吕杏庐、张毅强带队,首先到大顺军驻扎过和战斗过的马鞍山和方家、麦市等村。沿通往江西的古驿道,又来到赣鄂边界0公里处。随后,我们又到天岳关,这儿也是通往湖南的一条古驿道,现为天岳关风景旅游区。这里还有抗日战争天岳关阻击战烈士陵园及纪念碑。蒋介石先生为纪念碑题写“气壮山河”四个字。
一天的考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通城这地方自古以来,是一个战略军事要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既有兵源,又有粮草,的确是兵家必经之地。李自成及大顺军从武昌撤出南下到此,才符合一个军事家的战略决策。
9月3日上午,我和县政府及研究会的同志,探讨了一些敏感话题后,就要告别通城。廖四方局长将考察摄影制成光盘送给我。9时,县委、县政府和研究会的同志前来为我送行,一直送出县城。方志局廖四方局长说:送客人出城,是我们对尊贵客人的最高礼节。
我由衷地感谢通城县委、县政府对我这次考察采风,提供了便利条件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你们那种尊重历史,敬仰英雄,以史为鉴,实事求是的精神,使我十分感动。
再见了通城!再见了与我朝夕相处,辛勤工作三天的同志们。努力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转自《李自成文化网》2006年9月11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