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凌
① 吴伟业《绥寇纪略》卷九,(25)《绥寇纪略》卷九附纪。 (34)《东华录》
吴伟业著《绥寇纪略》是记载和研究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史籍之一,其中卷九《通城击》对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从武昌南下进入通城后殉难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是否客观真实,有必要结合同时期的其它相关史料对其进行考证,在此之前,先对吴伟业其人进行简单介绍:
吴伟业,字骏公,后自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於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崇祯四年(1631),他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奸党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后,吴伟业怀念崇祯皇帝,不愿降清为官,一直隐居乡里。清朝顺治九年,经两江总督马国柱荐,朝廷于顺治十年征诏至,吴伟业再三推辞,一直拖到顺治十一年(1653),遂不得已被迫赴京出仕。初为顺治皇帝文学侍臣,又经侍郎孙承泽、大学士冯铨相继论荐,授秘书院侍讲,充修太祖、太宗圣训纂修官,后升国子监祭酒,但处心不愿仕异族。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被迫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著有史乘《绥寇纪略》十二卷、《梅村集》四十卷、《太仓十子诗选》十卷、《梅村诗话》一卷、《梅村词》二卷、《复社记事》一卷、《梅村集》四卷、《梅村文集》二十卷、《诗补遗》一卷、《文补遗》一卷、《梅村集外诗》一卷、《吴梅村歌诗》一卷、《附録》一卷、《梅村家藏藁》五十八卷,其它之文未録。
吴伟业为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名气极大。《清史稿》列傅二百七十一、文苑一有载吴伟业其人,称其“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不自标榜。” “秋水精神香雪句 ,西昆忧思杜陵愁”,这是乾隆皇帝对吴伟业的评价。
顺治九年,吴伟业在浙江嘉兴万寿宫设馆编纂《绥寇纪略》,这个初稿本后来又经反复修改补充,但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吴伟业去世,此书未能问世。今所见是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邹式金刻本,此书初名为《鹿樵纪闻》,后人付刻时,定为《绥寇纪略》,该书有十二卷,共16万多字。
《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载:“自成至武昌,……谋夺舟南下,取宣歙,曰: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将发,而阴霾四塞,暴雨烈风,旗枪尽折。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咸)宁、蒲圻,沿道恣杀掠,过通城,命其下四十八部先发。自成令严,兵行无敢返顾者,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山民赛会,以盟谋捍卫闾井。自成止以二十骑殿,又诃其二十骑止于山下。而自以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为劫盗,取所荷锸碎其首,既毙而腰下见金印,且有非常衣服,大骇,从山后逃去。二十骑讶久不出,迹而求之,则已血肉脔分矣”。①
有专家竭力贬低吴伟业,毫无根据地说“吴伟业对湖北地理知识之贫乏”(见王戎笙:《李自成结局研究》),有的说“吴伟业不明湖北地理,只知有通城,不知有通山,故以为九宫山在通城,又错误地画出‘一条由金牛、保安走延(咸)宁、蒲圻而至通城的路线’” (见张国光:《再论李自成在湖北抗清牺牲的经过及其墓葬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看看以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明史 李自成传》以《绥寇纪略》作为蓝本并参考阿济格的奏报记载的是:“当是时,左良玉东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②
同时清初的其它著述也作了相应的记载,如钱秉镫《所知录》卷上、查继佐《罪惟录》卷31《叛逆列传·李自成传》、戴耘野《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8、冯甦《见闻随笔》卷上《李自成传》、三余氏《明末纪事补遗》卷5等均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其后著述有李天根《爝火录》卷12、顾公燮《丹午笔记》、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卷3等和乾隆十五年(1750)何璘《澧州志林·兵难》、道光元年(1821)安佩莲《澧州志·兵难》、同治六年(1867)《通城县志·兵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高照煦《米脂县志·拾遗志》、民国三十三年(1944)高仲谦《米脂县志·轶事志》等地方志也记载李自成殉难通城九宫山,其中记载较详细的有:
冯甦《见闻随笔》卷上:“自成至武昌,左良玉时已率众南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偕其高氏,侄李锦即李过,妻之弟高必正,及诸将田见秀、袁宗弟、刘体纯、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犹从之。其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居武昌五十日,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谋夺舟南下,取宣歙,曰:西北虽不定,东南讵再失之。将发,而阴霾塞,暴雨烈风,旗枪尽折,乃以四月二十四日改由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沿道恣杀掠,过通城,命其下四十八部先发。自成令严,兵行无敢返顾者,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山民赛会,以盟谋捍卫闾井。自成止以二十骑殿,又诃其二十骑止于山下。而自以单骑登山,入庙见帝像伏谒,若有物击之者,不能起,村人疑以为劫盗,取所荷锸碎其首,既毙而腰下见金印,且非常衣服,大骇,从山后逃去。二十骑讶久不出,迹而求之,则已血肉脔分矣”。③冯甦是顺治时进士康熙时官至刑部右侍郎,所撰《见闻随笔》乃清廷开史局纂修《明史》之时的康熙十八年(1679)。
康熙十一年(1672)成书的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一《李自成传》载:自成于(顺治二年正月)十三日出(西安)东门至兰田,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以入襄阳,妇女细弱冻死于七盘岭者甚众,宋企郊等遁亡去。时左帅良玉已率众南下,思俛依献忠,而献忠已入蜀。武昌虚无人,自成偕其妻高氏、李锦、李过、妻之弟高必正,皆肺腑戚,诸将田见秀、袁宗第、刘体仁、刘芳亮、张鼐、吴从义、牛万才等,众尚数十万,分为四十八部,奄有荆州、襄阳、德安、承天四府守之。北师南下,移居武昌,改江夏为瑞符县,设伪令,运铜炭铸永昌钱。初意夺舟取宣歙,临发而暴雨烈风,阴霾四塞,乃于四月二十有四日改从金牛、保安,走延宁、蒲圻,过通城,命所部先行。通城有九宫山(一名罗公山),山有元帝庙,居民赛庙,合盟捍御勿后。自成时以二十骑为诸军殿,骑休山麓,自成单鞭直蹑庙伏谒,有所祷,不即起。诸赛疑非其乡之人,或为盗,夺荷插,碎破其首。见腰下有悬玺,且重袭非凡,大骇疾走去。二十骑迹之知状,兄子一只虎过以衮冕葬山麓,众遂奉李过为首。④
戴笠、吴殳(1611-1695)《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1644—1661編纂):(顺治二年三月)命李过守营,自以轻骑抄掠。至武昌,左良玉兵已去,唯存空城,住五十日,清兵日近,势不能留。夏四月癸丑朔,乙丑扬州破,督师阁部史可法死之。闯贼欲东下,发兵,阴霾四塞,暴雨烈风,旗枪为折。庚辰(四月二十八日),至蒲圻,沿道杀掠。闯贼令严,军行不敢反顾。通城有九宫山,又名罗公山,上有真武庙。闯贼自以二十骑殿,过山下止从骑,独身登山,见像下拜,若有物所击,久不能起,村民方赛神,疑为盗,击以锸,首碎,搜之,见里衣非常,又有金印,大骇,散走。从骑待久,登山求之,已死,杀近山居民。⑤
南沙三余氏《明末纪事补遗》卷5“(清兵)追至黄州,自成单骑先奔,及通城九宫山,乡寨王氏兄弟杀之”。⑥
王夫之 (1619-1692)《永历实录》卷七《何堵章列传》:“……会左良玉死,南都继陷,梦庚降。李自成渡江,入无人之境,由蒲圻走死九宫山”。同书卷十三《高李列传》:“……自成东渡,南望大江沧茫,山川缪错,卒不知所向。唯见口骑西来,则益东走,遂由巴陵北境奔入江楚界,南渐浏阳,北迄通山,东抵宁州,鸟惊兽逸,掠食千里。岳、武间居民惊贼猝至,亦不知所由来。五月,自成至九宫山食绝,自率野掠,为土人所杀,过等追及,良久乃知之,益恇惧不知所为”。⑦王夫之,永历时官至行人司行人,是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见证者之一,所撰《永历实录》基本可信。
钱秉镫(1612-1693)而于隆武亡后不久撰成的《所知录》有着重要史料价值。该书云“是时,闯贼李自成败奔至湖广之通城,有九宫山,为村民梃击死,献其首于楚督何腾蛟以闻”⑧,钱秉镫为隆武、永历时名流,身历目睹,这是通城说的祖本。
蒙正发,隆武时以推官属章旷幕下,永历时官至兵科都给事,深受何腾蛟、瞿式耜器重。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跋》:闯逆授首,死于九宫山村民之手,率士痛愤,于兹稍快⑨
以上记载与《绥寇纪略(通城击)》所述基本一致,都是当时人记载的的当时事,比较真实可信,同时地方志对大顺军南下路线也有相应记载:
《武昌府志》载:“王师西平江汉,伐罪吊民,明势张人心,翕合是故,一战杀其大将,焚其巨舰;再战浮其众不可以数计;三战歼其渠魁,降其将卒数万,尽得其楼船,古今大快……”⑩。这是对顺治二年四月下旬武昌之战最准确的记载,此战中大顺军汝候刘宗敏、总兵左光先、李自成从父等被俘后被杀,军师宋献策等被俘,大顺军遭受严重损失。《满洲名臣传》也记载:“至武昌,自成贼巢在焉,伪侯刘宗敏等率众拒战,路什同前锋统领苏拜击败其众并俘获自成妻孥”。⑾这两条记载纠正了《国榷》、《烈皇小识》等书说刘宗敏在潼关阵亡之误。
《武昌县志》(注:今鄂州)载:“国朝顺治二年,故明宁南候左良玉帅兵东下掠邑,子女殆尽,未几,逆闯复掠,其僅存者武昌人民靡有孑遗矣”。⑿
《兴国州志》载:(顺治)乙酉正月朔日暴热如仲夏,五月,流贼百万为大兵所追,淹留郡境,杀掠一空”。⒀
《通山县志》载:“顺治二年五月初四,闯贼数万入县,毁戮四境,人民如鸟兽散,死于锋镝者数千。蹂躏三月无宁宇。幸国朝王师荡除,百姓如解倒悬,渐复故土,至秋冬复”。⒁
《咸宁县志》载:“咸非用武之地也……用武者,恒必由之。明季流寇往来,献贼陷咸,闯贼亦恣蹂躏。(卷八灾祥)”⒂
《蒲圻县志》载:“顺治二年,闯贼寇蒲,盘踞乡市,积三阅月,烧杀几尽。是年五月,国朝王师临楚。六月,委官至蒲,安抚残黎,复睹太平,是年大有年。(卷之十四 纪异志)⒃
《崇阳县志》载:“顺治二年五月,闯贼百万入县,啸据半载,人民杀 去十之七,白骨如山,溪水如血,田亩废耕,崇劫灰之灾较为独甚赖”。⒄
《通城县志》载:“顺治二年,闯贼盘踞乡村四月。壮掳弱杀,白骨如山。署官汪一位权埋教军厂侧,有冢”。⒅
《平江县志》载:乙酉年,闯寇数十万寇县,往来屯驻四阅月,凡上下乡方圆三百里北屋盘据,深山穷谷,焚林竭泽,男妇老幼杀死无算,骨山血海,人民十死八九,田地荒芜,牛种鸡犬皆绝,……⒆
《平江县志》载:“国朝乙酉顺治二年夏五月,闯贼余党大掠县境。闯贼李自成既败,余党走江西、湖广。五月,其酋刘体纯自武昌入县之北乡;七月,其酋吴汝义自宁州入县东乡,据黄龙、幕阜、东阳诸山;又有田酋亦以是月入据中洞等寨,大肆屠掠掳杀,男妇虽逃窜深箐搜袭靡遗,县北虹桥乡,贼数往来,其被害尤惨。⒇(卷二十四 事纪)
《长沙县志》:“乙酉,流贼李自成余党刘体纯、一只虎等从武昌、通山、蒲圻、崇阳破通城,陷平江,逾回通岭入长沙界。……”(21)
《巴陵县志》:“顺治二年乙酉三月,英王自陕追闯贼,克武昌是贵。左李两党如王、马则出没洞庭,王进才则由崇阳走巴陵,集兵凡数十万,遍布村野,岳民无孑遗矣”。(22)(卷九 战守)
《巴陵县志》:“……闯贼余党走湖广,江西,其猷一只虎引贼众由通城入巴陵,有巴民率乡勇御之。贼遂分其众数万,屠洗乡村,所至为墟”。(23)
《临湘县志》:“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余党走湖广、江西、其酋王进才、马进忠(即混十万又号黑马)尤惨酷,临、华搜杀殆遍”。(24)
以上地方志与 《绥寇纪略》的记载完全吻合,大顺军主力是南下了,并没有东进。
《绥寇纪略》卷九附纪中记载:“贼将白旺之守德安也,兵甚强,且有纪律,能得其下心。当自成之败……至德安已大疲。旺一军完且整,兼各寨俱服,而德安城坚,旺谋守之不肯去,自成固强之始行,追急自成,掠江州至道士洑又登岸入兴国州,与柯、陈二姓交战互有杀伤。有王体中者,奇士在旺军中。自成死,旺军乱,体中乘便杀旺,挟其众以降,与金声桓同定江西。金兵弱,旺兵强,后以不肯剃头,金用计结其左右王得仁,诱体中至都察院杀之,此乙酉七月二十九日事也。时王兵大躁,与金兵战于城中,南昌西北民居尽毁,次日得仁抚之乃定,其后与声桓同反者,恃其强以得白旺之众也”。(25)白旺是大顺军镇守德安的果毅将军,拥有七万之众,王体中原在白旺部下,1645年五月中旬李自成突然在通城遇难,大顺军内部发生混乱,王体中乘机杀害了白旺,率领部众向阿济格投降,被授予副总兵官职。此事件同时其它史料也有不少记载,其中“柯、陈”二姓地方武装有专家说是吴伟业杜撰出来的,其实柯、陈是大冶、兴国、瑞昌一带州县的大姓。我们再看看以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寇难志》载:王体中“杀贼将白旺于兴国州”。
《永历纪略》载:“副将王体中兵最强,声桓忌之,与其部将王得仁用计杀体中,命得仁领其军,驻建昌。”
清初徐世溥《江变纪略》载:“声桓还师南向,与闯部降将王体忠合营西屯九江。” “(顺治二年)六月初四日,乡约遂偕市井诸士类迎金督镇于九江,初不知有王体忠也。” “江西迎我,特以清兵声势,而我甲仗士马精强,逊王氏远甚。”“体忠亦不大诛掠,人心渐有王氏,欲计除之,未有以发,会八月二十五日剃发令至,实其叔号称十大爷者赍文以来;令下三日,未有应者。声桓曰:‘此王兵为梗也。’明日请体忠计事,即其揖时刺之。尸出,王兵大扰,攻金氏,烧德胜门,又烧章江门,格斗三日。诸金各率其精兵巷战,杀伤略相当。王氏老营兵私计,溃散无归,且新去无主,即外据州府,势不能久独立。声桓谍知其语,且战且招降,而以王氏兵属体忠旧掌军鼓号筒者旗牌王得仁军中,所谓‘王杂毛’也。”(27)
《永历实录》:“王得仁……为李自成骁将,所部兵皆精锐,自成渡江死于宁州,得仁已先驰至南(昌)瑞(昌)间,金声桓降虏守南昌,得仁孤窘,遂举兵附声桓,……与声桓益收诸溃军,凡左营降兵差发归农者皆投声桓,自成余兵溃入江西境者则投得仁,合兵逾十万。 而其中,王得仁之众达五、六万,马数万匹,‘甲仗精好’”。(28)
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载“十月朔,督师手书与发云:不佞于十月十六日誓师祭江,水陆并进;足下速率义旅会合柯、陈兵,收复大冶、兴国州县。” (29)
《大冶县志》:“顺治二年闯贼溃走,由道士洑渡江至县,经过十余日,散漫山谷,沿途抄杀,大兵随后追剿过县秋毫无犯”。(30)(卷之九灾异、兵事)
《德安府志》载顺治二年“四月,靖远大将军英王率师追贼,贼望风逃窜”;又说白旺撤离时,“伪掌旗诸逆,遍掠遗民下江南” (31)
同治《兴国州志》:“顺治乙酉春,李贼复陷荆襄,蔓延州境,诸生柯永亮集乡人御贼于大冶湖” (32)
《武宁县志》:“国朝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余党步骑数万,由湖广兴国抵县,沿途杀掠。初六日城陷,焚学宫民舍,屠戮村落,驻营五日,复取道太平山西去” (33)。
《东华录》:“顺治四年正月,湖广总督柯永盛奏:兴国州等处砦寇悉平。初,陈友谅遣孽分为柯、陈二姓,盘踞江西武宁、湖广兴国,而兴国尤蕃衍黠悍,迄明世为患将三百年。有柯抱冲者,与何腾蛟结连,自立为王,以其党陈珩玉为帅,攻陷兴国州,杀武昌同知张梦熊。柯永盛同按臣吴赞遣将征剿,八战皆败之,焚其巢,擒抱冲、珩玉,皆斩之”(34)。)
以上诸多清初史料和地方志与《绥寇纪略》卷九《通城击》记载基本一致,可见吴伟业有所依据,并非空穴来风、子虚乌有。
2007年10月2日
注释
② 《明史 李自成传》
③ 冯甦《见闻随笔》
④ 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一《李自成传》
⑤ 戴笠、吴殳(1611-1695)《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剩事》
⑥ 南沙三余氏《明末纪事补遗》卷5
⑦ 王夫之 (1619-1692)《永历实录》卷七《何堵章列传》
⑧ 钱秉镫而于隆武亡后不久撰成的《所知录》
⑨ 蒙正发《三湘从事录.跋》
⑩ 康熙元年杜毓秀纂修《武昌府志 艺文》
⑾《满洲名臣传》
⑿ 康熙十二年熊登修孟振祖纂《武昌县志》(注:武昌县即今鄂州)
⒀ 抄自康熙四年刻十四年增修本 杨尊修 冯之图纂《兴国州志》(下卷 六四)
⒁ 康熙四年任仲麟修 余庭誌纂《通山县志》
⒂ 光绪《咸宁县志》
⒃ 康熙十二年张圻隆修 龚逢列纂《蒲圻县志》
⒄ 康熙九年高景之修 汪际炱纂《崇阳县志》卷之十 灾异
⒅ 顺治九年盛治纂修、康熙十一年增订《通城县志》
⒆ 康熙二十二年许国璠纂修《平江县志》
⒇ 摘自乾隆八年《平江县志》
(21)康熙四十二年《长沙县志》卷八《灾祥志》附《兵事》
(22)康熙二十四年《巴陵县志》
(23)光绪《巴陵县志》卷之二十一政典志九武备下兵事下
(24)同治《临湘县志》卷八兵防,兵事
(25)《寇难志》
(26)《永历纪略》
(27)徐世溥《江变纪略》
(28)王夫之《永历实录》
(29)蒙正发《三湘从事录》
(30)康熙十一年谢荣修 胡绳祖纂《大冶县志》
(31)光绪《德安府志》
(32)同治《兴国州志》
(33)同治《武宁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