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初年发生在黄龙山的传奇故事
熊耐久
明代末期,李自成率农民军揭竿起义,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尔后被吴三桂打败,撤退南下,殒命于通城九官山。李自成之侄李过继承李自成御印,被部将推举为奉天倡义大元帅,在湘鄂赣边境黄龙山一带立寨称帅,与清军抗争。最后落得个兵败将亡、削发为僧的结局,在黄龙山及周边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
闯王之死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06--1 645),出身于陕西米脂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后为银川驿卒。明崇祯二年(1629),跟随闯王高迎祥起义,智勇超群。崇祯八年(1635)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领袖的赞同,声望日高。翌年(1636)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李为高的侄女婿)。虽先后在潼关战败和巴西鱼腹山被困,但当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他采纳李岩等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广大人民欢迎,部队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又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即乘胜进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接着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但由于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巩固根据地,又自居功自傲,以至被吴三桂所勾结入关的清兵打败,退出北京。此后,他率军转战河南、陕西等地。永昌二年(1 645),在清军追剿下,一路撤退到湖北蒲圻、崇阳一带。五月十四日,李自成率军出崇阳,直往通城开进,在麦园遭到当地财主葛桂昌(人称葛百万)的地方乡勇武装的袭击,打了一天一夜,及至李过率兵赶到,才将乡勇武装打退。但大顺军已人困马乏,力量受到很大损伤。当时筹粮越来越难,军队困境极艰。五月十七日李自成率二十余骑来到通城县城附近的九宫山下,突发奇想,令二十骑在山下等候,独自到九宫山元帝庙拜神。因劳累过度,拜完神后在神坛旁熟睡,庙内道士误以为是劫盗,指使在庙内歇息的姜姓村民将李自成以锄击其首,即毙命。李过闻讯率兵前往,以衮冕将李自成秘密安葬于九宫山(又名罗公山)下,又将元帝庙和姜家村团团围住,勒令村民交出凶手。庙内道士和凶手后知误杀闯王,惹下大祸,早已逃遁。姜家村千余乡民因交不出凶手,惨遭李过屠村报复。
昔日,从农民起义到北京称帝,领军数十万,转战南北十多年的李闯王,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惨死在“山野草民"之手,成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奇闻。
l926年郭沫若随北伐军途径通城时,曾凭吊过李自成墓,在1944年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中明确指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1 955年郭沫若还为通城整修李自成墓撰写了《李自成墓志》。
立寨称帅 李过,是李自成的同庚侄子,跟随李自成揭竿起义,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协助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并受封大顺国毫侯。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撤出北京,李过奉命镇守陕北榆林,后又跟随李自成南下。李自成死后,李过自知在姜家屠村之举,无辜村民受累,诛连灭族,得罪通城百姓,再在通城恐今后立足更难,况且自心已深受煎熬。于是大筹粮饷,于六月初一拔寨起行,朝天岳关奔湖南岳州之平江而去。在虹桥宿营后,逶迤至龙门厂,觉此地人烟稠密,田地甚沃,清军尚未到此,南明在平江势力甚小,即就地踞寨自守。李过与吴汝义将军、高一功(李自成妻弟),张鼐(义侯,李自成干儿子)等商议,三军到此地步必要有头,否则难以号令。众将推举李过为“奉天倡义大元帅",沿用李自成未称帝时之称号及所用印信,继承李自成御印。重整三军纪律,制订寨地守则、联络信号、与驻地周边关系、征集粮饷等,统筹规划,作出长远部署。在龙门厂驻守三个多月后,由于军队士兵经常与平江、宁州边界百姓发生冲突,且龙门较热,兵士不惯。李过则将军队分驻平江四十八寨据守。派吴汝义将军率本部驻宁州之白石岭;张鼐率一营移驻东阳山(龙门境内);李过与高一功拔大寨,带老营移居黄龙山东麓,将元帅府移入黄龙寺。在山上立一大寨,又立一小寨。当时黄龙古寺有屋六十余间,僧人多至百人。入居后,分大小二寨住之,老营眷属皆住小寨,大寨傍寺而居。议事厅设在寺内,并绘制了平江四十山寨《舆地图》,以图东山再起,复大顺朝之江山。元帅府所在黄龙大寨,与白岭山寨、东阳山寨成品字排列,互隔四十里遥相呼应。黄龙寺即成为大顺的政治军事中心,以李过为最高统帅,在此地指挥着十余万大顺军余部进行了十八年的抗清斗争。
削发为僧 康熙二年春,十余万清军聚集在宁州、平江县一带围剿大顺军。白岭、东阳山寨相继被清军攻破。为了保存实力,李过率两万余大顺军从黄龙寺移营到难攻易守的平江石牛寨,加上原寨上的大顺军和附近各寨移营来的大顺军共三万七千余人。清军围攻石牛寨达八个多月,双方死伤惨重。三万七千余大顺军最后仅剩下三千余人。因弹尽粮绝,石牛寨终被清军攻破。李过等三位首领誓不降清,隐藏在石牛寨乌龟岩下一个很隐蔽的山洞达三十二天,四万多清军烧山,搜山并守候二十五天,也没有找到李过等人。清军撤离后,躲过一劫的李过认为东山再起无望,于是改名李绣,出家黄龙寺为僧。在黄龙寺僧的包容和庇护下,自耕自食,并做了一任住持,自称冲退道人、黄龙真人和黄龙道人。晚年李过父子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西楼雄梦》等数部著述,记述闯王起义历史、闯王之死和兵败为僧的经过,追悔自己在通城屠村之举,实是鲁莽罪魁,诛连灭族已成千古罪人。还留下顺治五年(1648)的遗墨,自叹“大顺遗民"、“行将就木之人”。归寂后,葬于黄龙寺东侧。一位统领十多万大顺军余部的“奉天倡义大元帅",就这样终老在黄龙寺里。乾隆二十七年《黄龙崇恩禅寺传灯宗谱》也有有相应记载:“崇祯十七年明末清兴,闯兵残败,僧徒十八子者自种自食”、圆寂后 “十八子塔于寺东”。
归宿之争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最后归宿问题。本来《明史》和清初的大量史料有载,地方有证,无可异议。但近些年来,却成为史学界热烈争论的话题。北京大学历史系一位教授在《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一文指出: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从清初起,朝野上下就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认识了。乾隆四年(1739)清廷修成了《明史》,肯定了通城说,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这种说法在二百多年当中占有统治地位。到1956年郭沫若表态注销对通城李自成墓碑的题词,并将《甲申三百年祭》中更正为通山,致使通山说取代了通城说的统治地位。这些年来,李自成石门为僧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1997年5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在北京市密云县召开了一次关于李自成最后归宿问题的讨论会。会上争论激烈,没有达成共识。目前仍然是通城、通山和石门三说并列之局,加上黔阳说,是四说并列……。 “为什么难成共识呢?因为官私记载,加上碑刻,遗物数量不小,但分岐很大,实难统一,更因为缺乏铁证"。(原载《李自成殉难通城资料选辑(二)》)。
李过墓的重大发现,证实了黄龙寺不仅是黄龙宗流派的始祖,而且还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余部的指挥中心,以及农民领袖李过的终老林泉之地。为黄龙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1年3月24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组,在通城县李自成研究会支持和配合下,专门到黄龙寺拍摄记录片,黄龙寺僧李过墓及以前所征集的遗文、遗物,又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农民起义军余部立寨、覆灭、潜逃、隐居的传闻奇事。2012年5月7日至1 3日中央1 O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播放的《李自成的宝藏之谜》也把“结局”锁定在修水。
宁州伏笔 明末清初,今修水县境(包括今铜鼓县)为宁州。虽然兵荒马乱,而宁州则是湘鄂赣边陲重要军事战略之地。幅员辽阔,山高林密,战可以攻,退可以守,大顺军余部首领最后选择了宁州。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在永昌二年4—5月间从崇阳进入宁州对地形进行考察,驻守宁州都是事先前预谋的。自李自成在通城遇难后,部分余部越过南楼岭,进入宁州;李过率大顺军大部分余部进入平江,后退守黄龙寺后,大寨的指挥中心在宁州达十八年之久。大顺军老营眷属大多在宁州隐居,担任大顺娘子军的首领高桂英(李自成的夫人),传说隐名改姓,一直活动在宁州境内。通城县李自成研究会在民间征集到的“李自成之印"、“宁州信章"、“首领"、“高桂英印"、“皇后之玺”以及在修水与铜鼓交界的操兵场附近发现的端石碑刻六块(大顺军诗文),在全丰镇碧凡村出土的青石碑(李自成内弟高中民所撰碑文);路口乡仙桥发现的蓝田玉大顺军镇纸各一对。或可窥见大顺军在宁州边境的活动。清康熙四年《宁州志·杂志类祥异》记载:“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旌阳观道士三元因观宇倾颓,燃指钉关募化时,五月初十一更时见群鬼数千泣告而退。黎明,三元命一老力者摇铃于市曰:都来看,三日后有好事显现。次日,仅存一空关,莫知所去。三日后果闯寇破城,屠戮殆尽”。“本年十一月夜,天南方白耀长一、二丈,有数千条出没,径时至十二月雪夜,闯寇复至,凡从前未焚之屋,未戮之人,以此焚戮无遗,冻死及淹没者亦千余”。由此说明至年底大顺军在宁州仍很一活跃。清朝把起义军说成“闯贼"、“草寇",到处追剿仇视。而大顺军的残余,却又大多在宁州隐蔽下来。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称呼如全丰镇的“李闯坪"、大樁乡的“大顺屋"、“永昌屋"、“圣来屋"、“朝圣屋"、上奉镇的“缲兵场”等等都与李自成及余部有关。还有许多口碑传说至今在民间流传,种种迹象都为探讨、研究大顺起义军在宁州的活动埋下了许多伏笔,有待地方文史爱好者、专家和学者去考究、去发现。今日修水,也许会为大顺军余部的活动找到更多的史迹。
(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史志办)
二0一二年五月
原载九江市宗教文化研究会2013年《五教智光》杂志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组在黄龙寺李过墓拍摄场景